政府工作报告深阅读
两会独家·深度 |“礼包”有哪些——医疗住房和养老
3月6日上午和下午,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北省代表团分别举行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这是会议现场。河北日报记者赵威摄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温暖人心。今年的“民生大礼包”里同样装满了惊喜、关爱、幸福。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围绕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系列“民生大礼包”,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代表委员纷纷表示,“礼包”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将越来越多的福利送给就医患者、新市民和青年人及老年人,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医疗:涨钱报销降药价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是政府工作报告送出的“大礼包”之一。
“你看,这部分的内容多、篇幅长,都是好消息。”一遍遍翻看政府工作报告,每每读到这一段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张静都倍感振奋,“这些举措将缓解当前群众看病难、负担重等问题。”
一边是企业负担一减再减,一边是基础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
随着医改深入开展,基层的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好转。图为石家庄市东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等待居民就诊。(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显示了国家对居民健康、民生保障方面的重视。”张静代表认为,下一步,医保基金使用必须在存量基础上提高效率,“把医保‘救命钱’用在‘刀刃’上。”
回应广大群众的心声和期待,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句句暖心,字字含情。
“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喜介绍,报告对医保工作提出5方面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让老百姓看好病、少花钱、少跑腿的具体举措。
在固安县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康复中心,患者正在医生帮助下做腿部康复。(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霍相博摄
近年来,河北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上求突破,先后组织5批132个品种药品、4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70多亿元。
去年8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个人账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隔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赵新喜介绍,从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众负担较重的门诊慢性病入手,到去年年底,全省符合“两病”认定条件患者已全面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更好地享受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待遇。
“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这一群众关注的热点,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赵新喜介绍,在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基础上,我省与京津开展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截至去年底,河北参保群众可在北京23家医院、天津62家医院门诊就医直接结算,京津参保人可在河北101家医院门诊就医直接结算。
住房:“三稳”“一增”保供给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
住房问题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必会提及的民生话题之一。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后,“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再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被写入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需求的关注。”这一新提法,让全国人大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团廊坊园区工会主席徐建华十分高兴,“我们的职工90%以上是青年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可以说,住房是他们最关注的大事。”
在城市打拼的新市民、青年人,往往收入不高,租房难、租房贵的问题,不仅让眼前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对未来的预期也会打折扣。
邯郸市公租房小区民悦苑配备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让居民享受智慧社区带来的安全便利。(资料片)邯郸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供图
“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广大青年人居有定所,才能安心工作,更好扎根企业、融入城市、奉献青春,推动企业发展、城市建设。”徐建华代表期盼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让好政策及早落地,让广大新市民、青年人早日受益。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关注城市发展,从事住房和保障工作,石家庄市住建局局长付庆文极其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坦言“有压力但方向明”。
据介绍,石家庄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强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积极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切实解决好重点群众的住房难题。
做到有房可租,就要“做大增量”。2020年,石家庄市规范管理市区5.3万套保障房,分配公共租赁住房5557套,筹集人才公寓524套,发放租赁补贴886户,716户家庭成功换房。
“还有一个好消息,石家庄市成功入选全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正在大力推进长租房建设。”付庆文透露,国家将下拨奖励补贴资金,全市通过新建、改建长租房,为广大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提供安居的家。
我省代表委员期待,未来,城市新建的高楼里,将有越来越多保障性住房的窗口为创业、就业者点亮。
养老:服务贴心消障碍
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却在老年人面前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55亿人,但有“触网”习惯的不到四成。
“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十分认同,“消除障碍,就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秦皇岛泰和医养公寓一楼走廊内,老人们在进行日常文娱活动。(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采访中,范社岭委员提出三点建议——大力开发“老年型”产品,操作简便、标志醒目,如老年手机、老年腕表、家政服务机器人等:实行技术更新改造,推出一批适合老年人掌握的APP应用,推行智慧家庭建设等;发挥社区、志愿者等优势,及时开设相关课程,培训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产品。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
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关键在人。“应扩大从业人员来源渠道。”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基层卫生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退休医务工作者、低龄老年人参与提供为老服务,鼓励家政学、妇幼保健医学、营养学等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进入高端养老服务市场,打造与需求相适应、等级比例合理的养老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