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的科技密码
石家庄市藁城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线见闻
创建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宫面专用面粉,破解宫面生产中易断头难题;创新实施麦椒套作千亩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农户发展麦椒套作超1.3万亩,实现亩均增收超3000元……
近年来,石家庄市藁城区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抢抓全市大力支持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机遇,以发展优质粮食、设施蔬菜、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招引培育农业技术人才、实施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等系列举措,持续激发农业企业内生动力,增强全区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搭平台,释放创新活力
9月6日,藁城区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的面粉加工车间里,公司董事长赵国辰带着技术人员盯在生产一线,磨粉机、筛粉机、清粉机等各类全自动设备满负荷运转。
“现在车间里24小时不间断生产,每天加工小麦800吨。即便这样,还是供不应求。”赵国辰正给记者介绍,订货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这家面粉企业为啥这么火?“因为我们生产的是新型宫面专用面粉,用这种面粉做出来的宫面不断头。”赵国辰说,能攻克宫面易断头的难题,全靠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
为解决强筋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去年,藁城区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创建了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领域专家张波博士牵头成立研发小组,开展宫面专用粉研发。”赵国辰介绍。
短短几个月,张波带领研发团队从十余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蛋白质含量高、强筋质量好、面团延展性强的品种,然后从小麦的不同部位取粉,进行了上百次配方试验,最终确定了宫面专用面粉的配方。赵国辰说,按照这个配方生产出的宫面专用面粉,将宫面断头率从7%降到了0.1%,并且口感更筋道,麦香味也更浓。
研究院成立以来,39名研发人员合力攻关,研发出宝宝粉、烘焙粉、全麦粉等多种产品,认证了6个绿色食品。今年,研究院申报创建2025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面积22.41万亩,推动强筋麦产业向绿色高端发展。
为了让更多像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这样的农业企业强起来,藁城区秉承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一体运作的思路,引导和支持涉农单位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合作,高标准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服务推广平台,激发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围绕主导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突破、新品种研发,藁城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成立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方蔬菜产业研究院,并指导农业企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9家。
——聚焦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创新驿站创建工作,共建成农业创新驿站17个,其中省级5个。玉米创新驿站自主研发的玉米单倍体幼胚加倍技术,将玉米育种过程中重组体到稳定成自交系的时间,从传统的3年6代缩短到7个月1.5代,育成并审定新品种22个;省级大豆创新驿站以南营镇土山村为核心的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281.1公斤,打破了我国万亩规模大豆亩产250公斤纪录。
“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了全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并正在成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书清说。
·育人才,激发创新动力
白露时节,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的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种植户李智勇走在自家的谷子地里,托起谷穗,查看长势,笑得合不拢嘴:“种谷子10年了,今年长势格外好。你看,这籽粒多饱满!”
9月3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的田野里,种植户李智勇在自家的谷子地里,托起谷穗,查看长势。河北日报记者张晓超摄
听着李智勇跟记者交谈,路过的村民接过话头:“智勇,你那职称可不是白拿的,今年亩产700斤肯定不成问题!”
今年55岁的李智勇,卖过兽药、办过饲料厂,2014年回村流转280亩土地,搞起了谷子种植。
起初,因为缺少管理经验,谷子产量不高,让李智勇很犯愁。
2015年,得知藁城区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李智勇放下手里的农活,第一时间跑到城里报了名。
引进优质谷子品种、制定水肥一体化方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配方施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里,李智勇跟着专家学习标准化种植管理,自己的种植管护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谷子产量连年增收。随后,他又建起了自己的小米加工厂。
很快,李智勇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三里五乡的种植户也经常过来取经。
为了让乡亲们增收致富,李智勇采用统一供应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加价收购的“五统一”运作模式,带领当地种植户、合作社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如今,已辐射带动附近10多个村种植谷子1万余亩。
像李智勇这样的乡土人才,在藁城还有很多。近年来,藁城区坚持高端科技团队与乡土人才相结合,出台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在招引高端人才团队加快实施平台建设的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以“分包到人、指导到田、服务到底”形式进行传帮带,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养本地农业技术人才,激发创新动力。
厚植乡土人才的成长土壤,让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装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近年来,藁城区依托农广校大力开展涉农中专教育,已培养学员6400多人;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已培育高素质农民3366人;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40名农民获评技师、助理技师职称。
·强转化,挖掘创新潜力
藁城区南董镇北四公村村东,是金硕果家庭农场的麦椒套作示范种植基地。
9月5日,记者看到农场结满了红彤彤的辣椒。“这块地采用小麦辣椒套作模式,比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收益高。”农场负责人门锁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麦椒套作,小麦并不减产,每亩辣椒能收500斤,减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3000多元,比种玉米收入高好几倍。